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第一批获准设立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专业,1997年起设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后又获准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工业工程方向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正式成立,特聘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 Salvendy 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和讲席教授。工业工程系的立系宗旨是:“在教育与研究方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工程系,致力于提高中国和世界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建系以来,工业工程系本着高起点、高水平、开放式的办学方针,参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立了既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又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工业工程学科和教育体系。全系师生员工努力贯彻立系宗旨,引进一流的师资,以国际化的视野探索教育改革,追求学术卓越,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育的鲜明特色,走出了一条充分汲取国际经验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开放式办学之路,已培养了一批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清华园里一个富有特色和活力的院系。 工业工程系的发展已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2011年4月,由6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和著名学者对工业工程系进行了国际学科评估,认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本科教育达到美国前10名的水平,在部分研究领域已有世界一流的表现。 工业工程学科致力于解决与效率、质量、成本和安全相关的系统问题,对于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和谐富裕的强大国家,无疑能有非凡的贡献。
 |
 |
顾秉林校长和系主任Salvendy教授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校长为我系学生颁发证书 |
 |
我系教师及学校部处领导与国际评估专家组成员合影 |
十年历程要览

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工业工程系招生的本科专业为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致力于提高工业与服务系统效率,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理论基础、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掌握宽广的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对复杂的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综合专业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参照国外一流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数理功底和人文、管理及英文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通过课程综合作业、课外科技活动、综合课程设计和生产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创建国际化教育环境和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 本科学制为四年,实行学分制和本—硕/本—博贯通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六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一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工业工程系的研究生专业一级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有"工业与系统工程"和"物流工程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可授予工学博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另设有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除中文学位项目外,还开办两个全英文留学生硕士项目。
师资队伍
工业工程系拥有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系主任Salvendy教授是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工业工程领域著名学者,是清华大学第一位讲席教授。 工业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助理教授6人,外籍教师4人。我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为留学回国、出国进修或海外引进人才。
教育模式
工业工程系的定位是高起点、高水平,参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工业工程学科和教育体系。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和重视实践教育是工业工程系办学的鲜明特色。 开放式办学体现在:每5年一次的国际评估,确保国际水准的课程体系;所有的专业课程均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并实行以英文为主的 双语教学;引进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强调以创新性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本系教师均有国际教育和进修的背景,每年邀请3-4名国际著名学者来系讲学或暑期集中授课;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每年招收5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系学习,自2001年起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中德政府间双向联合培养硕士项目,自2004年起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进行暑期本科课程合作,自2011年起与北卡罗来纳大学联合开办全球供应链领袖双学位硕士项目。 工业工程是来自于生产实践的工程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工业工程系从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开始,强调面向真实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环节:
- 建立物流系统实验室、生产工程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为学生开设系列化的综合性、创新型、开放式专业课程实验40多个。
- 多门专业课程的专题项目 (Project) 训练。
- 大三暑期的企业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 等各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运行现状,针对其难点和问题,提出 可行的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监测绩效。企业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平台。
- 高年级以培养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为目标的工业工程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
- 面向重要研究方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论文训练。
 |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Julia L. Higle教授给本科生讲授随机规划 |
我系本科生在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实习成果发表大会 |
科学研究
工业工程系在运筹与物流工程、生产工程和制造系统、生产管理、企业信息化、人因与工效学等方面有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工业工程系现设有三个研究所—运筹与统计研究所、工程系统研究所和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涵盖了工业工程的核心领域。 工业工程系的科学研究自建系以来快速发展,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 863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省部级合作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工业工程系教师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励,每年在美、欧重要国际杂志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教师共担任27本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工业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
- 运筹学与统计
- 企业集成与信息化
- 人因与工效学
- 质量管理与系统保障
- 生产系统工程
- 服务运作与管理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医疗服务管理
 |
 |
我系人因与工效学研究所 获英国工效学学会主席奖 |
郭位教授任客座教授仪式 |
国际合作与交流
工业工程系与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和院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并与多家国际著名企业和组织开展工业工程应用研究,包括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集团、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美国GM公司、诺基亚公司、英国 Rolls-Royce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日本三菱重工、荷兰 CORDYS公司、法国EADS、日本P&G等。 工业工程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参与系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 Hubertus Christ博士,前国际人类工效学联合会主席 Ian Noy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吴建福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ward F Crawley 博士等。 每年选派多名青年教师和学生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亚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进修和学习。 国际工业工程学会和美国人因与工效学学会中国联络部的秘书单位设在我系。
招生和毕业走向
工业工程系自2002年起,每年招生2个本科生班,每班30人左右;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35人,博士研究生约10人。工业工程领域在职教育方面,每年招收工程硕士60-80人。我系每年还招收外国留学生50余人。 工业工程系的毕业生,兼有工程与管理的基础,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及组织管理能力,深受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国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青睐,毕业生就业面广,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担任工业工程师、制造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物流工程师,在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成为管理人员或公务员。 至2011年夏,工业工程系已有八届本科毕业生,其中攻读研究生约 45%,一部分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其他选择就业或创业等。接收我系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分单位如下:
清华大学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大学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重庆大学 |
中粮酒业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化石油有限公司 |
东北大学 |
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中信国际合作公司 |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
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
华北电力物资总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宁夏电力公司 |
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钢铁研究总院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
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 |
上海飞机制造厂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 |
中国民生银行 |
中国铁路物资北京公司 |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
|
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
银联商务有限公司 |
国家烟草专卖局 |
招商银行 |
国家认监委 |
注:原文来源http://www.ie.tsinghua.edu.cn/general/intro.php
|